高考將不分文理科,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9月5日《新京報》)
  語數外科目、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簡而言之,也就是說高考內容並無根本性改變,只是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專家都有言論稱,改革對高考英語沒有太大衝擊,這是自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之後,有關部門及專家對此意見對於社會各界的解讀。
  就在2013年底,國家教育部就以“揭開中國教育改革面紗”為主旨,以“打破一考定終身、不分文理科、不設重點校”的方針擬定教育改革方略。而在筆者看來,這種沒換藥也基本沒換湯的“改革”並未“揭開面紗”,最多只能算是把“面紗”進行了分割。
  高考改革的新方案一經發佈,且不論社會各界對此作何解讀、如何評價,僅筆者看來,此次改革只是喊出了多年以來一直在喊的口號,而在實質上,並未有多少值得稱贊的“改革亮點”。
  須知,教育改革能夠進行,能夠前進的實質,就是要把教育的體系進行本質上的更改,而這個過程或是由踏入社會的高校開始,或是由開始接受教育的小學進行本源化的更改。教育改革的根本出發點與其終究目標,都是為了能夠讓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而進化,能夠真正的形成培養人才全方位、多元化、無死角的教育體系。
  而根據我國國情來看,以當前固有的教育體系來看,短期之內只能循序漸進的進行,要在當前的教育體系內進行觸及根本的改革,尚不能在學生初入校園的中小學階段進行著手,而應在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培養人才更為便利的高校首先施行改革方針。
  當今教育方式被社會指點其各方面弊端的根源在哪裡?就在“一考定終身”之上。
  但教改首當其衝的問題,並非在看似解決高校招錄學生的“高考”上,而應是在先解決學生進入社會後,學歷代替能力的“頑疾”。而不是在高考分捲方式、高考總分的合併模式、以及招考對象的地域比例上為側重。
  近幾年來,社會各界招錄人才,最為糾結的就是只知道學歷,卻並不知道其能力如何,無奈之下,只好先於學歷為上。
  筆者以為,只有先在高校教育上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使各高校形成學生成為社會人群的一個緩衝之地、歷練之地,更多的方面是讓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後去學習如何綜合性的學習知識、處理問題,不再有高分低能的現象,降低高校與技能院校之間“地位差”,而是要加強兩者之間的協作,從社會層面上消除對不同學校之間的“就業歧視”,才能再去談高校招生的公平性、綜合性等一系列問題。
  高校職能體系中的改革只有得以實施,得以落實之後,新一批校園步入社會的人才被社會各界所接納之後,用事實來證明改革的方向及其正確性,才能在根本上讓所有人接受在中小學教育上去施行的改革措施。否則,即使改革了高考制度,不分文理科,也只是讓職高、三本、二本、一本這些學校里的學生構成發生細微的變化,雖然考試似乎更加公平了,卻依舊無法祛除“一考定終身”的魔咒。
  文/張梟宇  (原標題:高考制度改革不是教育改革的終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z19dzim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