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
  致敬人物
  何克抗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人物故事
  何克抗,76歲,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他,大學請不動,小學不請自來。
  何克抗為小學課堂設計了“211”教學模式。一節課40分鐘,前20分鐘互動,10分鐘閱讀,10分鐘寫作。過去的13年中,這位大教授奔波於全國各地的山村中小學,進行“跨越式教學試驗”,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大教授
  本報記者 賈曉燕
  一件洗得發黃的白襯衫,一雙半新半舊的旅游鞋,一個布兜子……這就是大教授何克抗會客時的行頭。
  76歲的他走路很快,我幾乎一路小跑才能跟上。路上有人打招呼,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何克抗一律微笑點頭。
  無意間,我看到了他腕上不知名的國產手錶。“手錶是我必備的工具,因為聽課時要給老師掐時間、做記錄,所以走到哪兒戴到哪兒。”何克抗說。問他這表什麼時候買的,他回憶了半天也說不清,只說“至少戴了10年”。
  這位大學教授,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往小學跑,特別是偏遠的貧困山區學校,他夢想讓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13年來,數百所貧困中小學因為遇到了何克抗,配上了先進的電子設備。而他本人的手錶和筆記本電腦卻多年沒換過。“我自己湊合湊合就行了。”
  前幾天,當我請老人寫下新年寄語時,他說,新的一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註農村教育,說著說著,老人竟流下眼淚。我能體味他心中所想,他希望有生之年能讓更多的農村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他更希望哪怕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的項目仍能持續。這位拭淚的白髮老人,他心中那無私的愛,震撼著我的心。
  李雨
  致敬人物
  李雨
  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碩士生
  人物故事
  李雨,年少時在鐵路邊玩耍遭遇不幸,失去右側上下肢。
  “身體殘缺了,但我要變得更強。”他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學,之後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讀研,目前正計划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課餘時間,他在網上以“大俠鐵拐李”自稱,為殘疾學生創建交流平臺,喚起他們的自信,幫他們做生活的強者。
  做生活的強者
  本報記者 任敏
  獨臂,單腿,會有怎樣的人生?李雨給出了漂亮的回答——我可以變得更強。
  第一次見面,我見識了李雨的神奇。見面的地點位於三樓,我擔心他不方便走樓梯,但李雨左臂夾著鐵拐,配合著獨腿上樓梯,不顯吃力。
  李雨的眼神中沒有自卑,從不躲閃,樂觀豁達,這源於他內心的強大。
  我跟著他一天,被他折服。走在校園裡,他坦然鎮定;用左手寫鋼筆字,遒勁有力;用左手敲鍵盤,嫻熟迅速;他甚至能用左手剪指甲,左手系鞋帶,手口並用擠牙膏……
  一如他心中所想,身體雖然殘缺,但他的確變得更強。
  不僅自己強,還要大家強。學心理的他在網上貼吧和QQ群里化身心理咨詢師,開導殘疾人朋友。甚至是我這個健全人,也會向他討教心理困惑。比如,寫完稿子總擔心出錯怎麼辦?他說,要對自己有信心,寫完看三遍,一定不會有錯。果然,很有效果。
  現在,李雨正在申請國外的博士,他要拄著鐵拐,攀上另一座高峰。
  李雨最喜歡看《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的一句話銘刻在他心中——希望是個好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失!
  張亮
  致敬人物
  張亮
  業餘攝影師
  人物故事
  張亮本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從小愛數星星的他用鏡頭去捕捉星空,他想修補出兒時頭頂那璀璨的星空。
  整整拍了一夜,78張照片被他拼成了流動的星空。這組照片在網絡上熱傳,點亮了“70後”、“80後”北京人的記憶。“我要為孩子們留住星空,留住北京的美麗。”張亮說。
  致青春
  本報記者 劉冕
  時光惟一帶不走的是記憶。
  箭樓、繁星、藍緞般的夜空……網絡上一張《角樓星空》的動態圖吸引了我,仿佛一下回到了童年。
  很久沒看到這樣的星空了。
  通過微博,我聯繫上了作者張亮。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從小生活在北京,擁有著與我相同的童年記憶。
  他的第一個夢想我也有過,就是要數清天上的星星,只不過,他一直在數,我卻早已忘記自己是否真的數過。
  採訪中,他有問必答,他心中所想已超越了年齡。
  張亮一直為北京自豪,但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網絡上有很多人在“黑京”,這讓他很難受,一種捍衛故鄉的衝動在心中升騰。
  他拿起相機,去記錄北京的美麗,去複原兒時的記憶,他想告訴北京的孩子,家是美麗的;告訴更多的人,北京是美麗的。
  他夢想著,並堅持著,他甚至辭去工作,與朋友一起搞“航拍”,從空中發現北京的美麗。“我希望每一個屬於我的閃念,都能在生命中擁有她的定格。”張亮說。
  這份對北京的情感,讓我震撼。想想自己,似乎還沒好好體味故鄉的美麗就已經長大,兒時的記憶甚至已變得模糊。我慶幸有張亮這樣的人,我慶幸能讀懂他的夢想,因為有他,北京的美麗,兒時的故鄉才不會被時光帶走。
  楊佳
  致敬人物
  楊佳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
  人物故事
  楊佳,15歲上大學,19歲成為大學教師,21歲考上研究生,24歲成了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年輕的講師。
  29歲,她失明瞭。但她還夢想著上最好的專業,學最新的知識。她成為哈佛大學建校300年來第一位獲MPA的外國失明學生。她連任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一次次據理力爭,守護著殘疾人的權益。
  深夜的9封郵件
  本報記者 侯莎莎
  初見楊佳,是在市殘聯組織的一場無障礙座談會上,她戴著金絲邊眼鏡,侃侃而談,絲毫看不出她雙眼失明。
  她曾是最年輕的大學生,最年輕的大學講師,但29歲時,她失明瞭,多彩的世界戛然而止。
  她依然心有夢想,想要上最好的學校,學最新的知識。夢想為她驅走黑暗,照亮前路。她成功了。
  這該是怎樣的一段傳奇人生。
  楊佳起初拒絕分享。“我很忙,不要採訪我,不如你來宣傳我們的活動吧。”
  我不死心,一直守到楊佳的活動結束。她終於答應與我聊10分鐘。後來,這10分鐘變成了1個小時。
  楊佳對夢想的執著造就了她的成功,我對採訪的執著同樣打動了她,贏得了採訪。
  我連夜寫出稿件,發給楊佳。沒想到,凌晨便收到回覆。
  10天,9封深夜郵件,楊佳斟字酌句,她不想看到憐憫的文字,她想要傳遞積極美好的情緒,最終有了《心靈之光》這篇稿件。後來,楊佳在網上發來一段音頻,是電臺配樂朗誦版的《心靈之光》。楊佳告訴我,她父母說這是近年來寫她最好的文章,字裡行間透露著積極與美好。“這正是我們倡導的對於殘疾人的態度。”楊佳說。
  “村頭樹”陳鑫垚
  致敬人物
  “村頭樹”陳鑫垚
  “村頭樹”網上糧店經營者
  人物故事
  陳鑫垚,35歲,生於內蒙古敖漢旗烏蘭衚衕村。為了實現“改變村子”的夢想,他35歲辭去搜狐博客主編的職位,傾其所有,白手起家,成立“村頭樹”合作社,用網絡推銷家鄉雜糧。
  截至今年7月,“村頭樹”雜糧店的收入已攀升至80萬元,加入合作社的鄉親們,賣糧收入增長超過50%。
  追夢,何時都不晚
  本報記者 高健
  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但凡投身夢想,總有樂在其中的堅持。
  陳鑫垚,圓面大耳,穿著隨意,雖學中文,但沒有文人的矜持,反有武人的豪情。
  這條大漢35歲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白手起家,自主創業,開起網上糧店。取名“村頭樹”,他要做守望著鄉親、守望著游子的村頭樹,他要用網絡去幫鄉親致富,讓城裡人也能分享家鄉糧米的芬芳。
  他的決定很多人不解,但他自己明白,他是在追逐心中那個“改變村子”的夢想。
  “我開糧店搭進了我們家所有的積蓄,一幫好哥兒們也借錢給我。”說話灑脫的陳鑫垚其實壓力不小,創業的困難也不少。“追夢中遇到的困難,剋服掉,就像游戲通關一樣充滿樂趣。”
  總有人說,夢想是屬於少年的,工作後,哪兒還有做夢的閑情?陳鑫垚是個例外,他告訴我們,追逐夢想,何時都不會晚。
  小時候,很多人都寫過《我的夢想》的作文,我小時候這樣寫:夢想是一粒種子,把它埋在心中,伴隨著我長大而發芽……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打開心房,看看夢想最初的樣子,再次種下,與夢想一起成長。
  廖理純
  致敬人物
  廖理純
  離開億元產值的公司,隻身荒漠植綠
  人物故事
  廖理純,離開億元產值的公司,荒漠植綠。他和搭檔耿濤,三年來自掏腰包,組織近百批次、3300餘名北京地區志願者,前往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河北張家口荒漠地,建立了10000多畝綠化基地。
  每天,他凌晨4時起床寫書,一年出版一本,如今已有8本作品。在他心中,植樹,是為了綠化荒漠;著書,是為了凈化國人心靈。
  赤子之心
  本報記者 童曙泉
  廖理純,離開億元產值的公司,投身綠化,只是聽從夢想的召喚。問他為什麼如此選擇,他只是淡淡的一句:“因為沙漠在那兒!”
  除了真實的沙漠,廖理純更憂慮中國人心中的沙漠,這種憂慮沒有變成空談、抱怨,而是化成積極的行動。
  我跟隨廖理純去了趟荒漠。一路上,他和大家聊的全是中國的歷史,沿途的人文。從古雅利安人到中原文化、毛澤東思想,從張家口的“還我河山”抗日戰場,到今天的世界形勢,一字一句,能聽得出他為祖國而自豪。
  這不亞於一堂“傳統教育課”,跟隨廖理純綠化荒漠的年輕志願者都會在路上接受一次這樣的心靈洗禮。
  “中國人不應該是自私的!”廖理純說,他希望通過綠化荒漠志願活動,令更多的人找回對環境、對國家的感恩之心,激發一種無私之心。“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精神,每個人都應守好自己的本分,這樣國家才有希望。”
  從4月至10月底,他每周都要跑一到兩次長途,到荒漠中植樹。植樹之餘,他勤奮寫作,講他眼中的中國精神,滋潤國人的心靈。
  “我希望能綠化每個人心中的那片荒漠,我希望我和志願者們的努力,能讓我們的後代過得更好。”這樣一顆赤子之心,令人欽佩。  (原標題:你的夢想,給我們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z19dzim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